Resource資源專區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資源專區>學習專欄
對學校課程開發幾個問題的認識和理解
陳大偉
2015年,受邀參與了成都市幾個區縣教育局組織的學校課程開發專題培訓活動,梳理出學校課程方案答辯環節校長們比較關注的幾個問題,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形成這樣一些認識,在此拋磚引玉。
一、學校課程開發的目的和意義
課程開發對學校意味著什么?這是學校課程開發首先要思考的問題。
教育是服務于人的成長和進步的行業,在談及服務的時候,馬克思說:“一個歌唱家為我提供的服務,滿足了我的審美需要;但是我所享受的,只是同歌唱家本身分不開的活動,他的勞動即歌唱一停止,我的享受也就結束;我所享受的是活動本身,是它引起我的聽覺的反應。”歌唱家用自己的歌唱活動和聲音的“中介物”實現為聽眾的服務,教育是用課程開發的勞動和課程的產品為學生的成長進步服務。學校的產品是課程,課程體現了學校和教師的勞動創造。從這種意義上,我們可以說:好學校是提供了最有利于學生成長的課程,并使學生通過課程得到更好發展的學校;好教師是提供高質量課程,用高質量課程促進學生取得更好進步的教師。
就學校課程開發的意義,概而言之,開發課程就是開發和提供教育的產品,課程是學校的質量和生命線,課程開發問題是學校教育的根本問題和核心問題。
二、對課程開發相關理論的人認識
(一)從課程的操作性定義看課程開發
課程開發干什么?這需要回到對課程的認識和理解上去。
盡管課程問題是教育活動一個永恒的核心問題,但課程本身充滿歧義。美國課程專家施瓦布曾經指出:“課程領域復興的希望在于把主要精力從用于追求理論轉向順應實踐。”課程實踐需要課程的操作定義。從實踐的角度看,課程開發是多方參與的系統工程,參與各方在課程開發和建設中承擔著不同的任務,從事著相互關聯但又并不全然一致的工作。比如,組織制定課程政策和相關標準的行政部門對課程有自己的話語和課程建設行為,編寫教材的專家又會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和建設方式,學校和一線的教師會有自己的課程觀念和實踐行為……從實踐的角度,不同的課程建設者會有不同的課程操作定義。
從“中介物”的角度看,教育環境和學習活動是影響和促進學生發展直接而現實的因素。據此,筆者認為,課程就是學校組織成員共同創生的、對學校成員產生影響的教育環境和教育活動;或者也可以說,課程就是為實現教育目的的經過教育加工的教育環境和教育活動(這樣的課程概念是一種大課程的概念,它包含了作為課程實施的教學)。其中,教育環境對學生發展提供潛在的可能性和發展的方向性,教學活動將發展的潛在可能性轉化為發展的現實性。
從這種意義上,建設和提供有利于學生成長的校園物質和精神環境、人際互動環境、課堂文化環境(包括教學材料和學習內容,交流話語等)等是課程開發,設計學生參與相關的學習活動也是課程開發。
(二)從“學生”的目的出發開發課程
課程開發是為學生服務的,什么是學生?對這個問題進行追問,有助于我們建構自己關于課程開發的教育哲學。
簡單地說,學生就是學習的人。進一步問學習什么?筆者以為,狹義的學生是在學校里,在成人、同伴的幫助和影響下,學習生存的本領,獲得生活的智慧,體驗生命的意義、價值和尊嚴的人。開發和提供課程,使學生能從其中學到生存的本領、生活的智慧,并且能在學習過程中感受、體驗生命的意義、價值和尊嚴。這就是課程開發的出發點和根本目的。
(三)從多元智能理論看學校課程架構
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理論基礎是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筆者以為,多元智能理論為學校課程架構提供了某些理論借鑒。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影響智力發展有先天資質、個人成長經歷和個人生存的歷史文化背景這樣三種因素;在個人成長經歷中,開啟經歷和關閉經歷是兩個重要的變化過程,是個體智力發展的轉折點,前者起到開啟智慧的作用,后者起著扼殺智慧的作用,后者通常與恥辱、內疚、恐懼等消極經歷有關,它會中斷一個人某種智力發展的路程。學校課程開發和實踐要實現對學生各種美好生活可能性的開啟,要防止課程對學生美好生活可能性的關閉。
如何開啟呢?多元智能認為各種智力各有自己的發展規律并使用不同的符號系統。很顯然,你不能僅僅在課堂上通過語言交流的方式讓學生學會游泳,要讓學生學會游泳你需要把學生帶到水中去,需要開設游泳課……從人的全面發展角度,學校課程需要豐富性和選擇性。學校課程的特色應該體現在豐富性和選擇性上,要盡量避免讓所有學生花大量時間去從事某一項技能的學習和訓練,特別是在很多同學并不喜歡、或沒有在這一領域表現發展潛能來的時候。
(四)從建構主義理論看課程實踐
就學生的學習活動和學習方式,我們首先強調要靈活多樣:一方面,學生未來的生活需要多樣的學習方式,比如學生走進社會以后,會有聽報告的接受學習,也會有自己解決問題的探究學習……學校課程應該給學生提供未來生活的多種學習經驗;另一方面,不同的知識、技能和情感類型需要匹配不同的學習方法。學校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都不能過于“偏食”,“偏食”可能帶來“營養不良”“體質虛弱”。但就當下的教學實際看,忽視學生參與、忽視學生主動建構是相當普遍的現象,課程實施應該對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有所關注。筆者認為,實踐以微課為基礎的翻轉教學,更需要我們研究和借鑒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理論的最早提出者是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從內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角度研究兒童的認知發展,皮亞杰認為,兒童是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起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認知結構得到發展的。如何建構呢?學生不是通過教師的傳授而獲取知識,學習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的建構學習的四大核心要素。根據建構主義理論,在設計和安排學習活動時,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形成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
(五)讓學習與生活關聯起來
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中說:“課堂教學可以分成三種:最不好的一種是把每堂課看作一個獨立的整體。這種課堂教學不要求學生負起責任去尋找這堂課和同一科目的別的課或和別的科目之間有什么接觸點。比較聰明的教師注意系統地引導學生利用過去的功課來理解目前的功課,并利用目前的功課加深理解已經獲得的知識。……最好的一種教學,牢牢記住學校教材和現實生活二者相互聯系的必要性,使學生養成一種態度,習慣于尋找這兩方面的接觸點和相互的關系。”當下課程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在學生和所學知識之間大多缺乏生活的橋梁(圖一),在這樣的教育實踐中,一些學生看不到所學知識與他當下與未來幸福的關聯,看不到對生存、生活和生命的意義,學習成了索然無趣的被動行為。
一方面,教學是不能完全拒絕圖一的學習方式;另一方面,我們要說,針對這種單一教學樣式的弊端,教育同時需要開辟新的出路,新的出路就在于建立課程和學生生活世界的關聯(圖二)。
在這樣教育實踐中,教學不是直接讓學生面對抽象而缺乏生動感、意義感的知識,而是引導學生投身蘊含問題的生活情境(“知識問題化”),對生活中的問題進行探索,在問題解決中建構新的知識(“問題知識化”),這樣的過程可以讓知識“有根”。另外,獲得知識本身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運用知識把握和創造生活世界,使生活世界能更好地滿足人的需要,實現人的幸福生活,體現人的價值和意義,這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教學需要引導學生運用知識把握和創造世界,并培養這樣的態度和習慣,使他們能自覺地在自身力量的展現和實現中體味生活的意義,體會到知識“有用”、學習有價值,從而更加熱愛生活,更加熱愛學習,并致力于用所學知識創造更美好的生活。在生活和知識的往復中,修煉學以致用、知行合一的學習態度和方法,使學習“有法”,通過“有法”的學習活動學會學習、學會生活。“有根”、“有用”、“有法”的學習帶來審美,讓學生學習生活能“有美”。
三、課程開發成果的樣態
筆者注意到,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在規劃校本課程開發成果時,十分關注已經編?。ɑ蛟谖磥韺⒁幱。┒嗌傩1窘滩?。筆者以為,就大多學校的現實水平,編印教材并不值得推崇:首先,教材編寫對中小學大多教師的能力水平都是挑戰,由于能力水平和時間不足,校本教材編寫不僅容易搞成“剪刀加漿糊”,還可能出現片面狹隘、漏洞百出等問題,對學生成長不利,同時,這樣的編寫也可能加重教師的負擔。其次,《中小學教材編寫審定管理暫行辦法》規定:“編寫教材事先須經有關教材管理部門核準;完成編寫的教材須經教材審定機構審定后才能在中小學使用。”未經審定,校本教材使用的合法性很容易被質疑。第三,校本課程主要是針對本校學生實際開設,學生在變,他們的需要在變,而編印定型以后的校本教材很難對學生的需要做出及時調整和改變,這種不能及時呼應學生需求的校本教材,很快就可能成了“雞肋”。
那學校課程開發成果主要有哪些表現和樣態呢?除了用于實踐的適合學生發展需要、并實現了學生更好發展的教育環境和教育活動,從觀念和成品的角度,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類,它們是學校課程開發成果的完整構成。
(一)在辦學目標中表達的課程目標
過去規劃和表達學校辦學目標,大多只有學校定位和學校發展目標(回答“學校是干什么的”、“學校若干年以后是什么樣子”、“有什么樣的面貌和影響”等問題)、學生培養目標(回答“學校走出去的學生是什么樣子”,他們“有什么樣價值追求和人生選擇”、“有什么精神氣質和文化修養”、“有什么樣的人生儲備和發展積累”等問題)、教師隊伍建設目標(回答“教師有什么樣的價值追求和生活狀態”,“有什么樣的能力水平和教育風貌”等問題)等幾個方面的內容構成。把課程看成學校的產品,辦學目標就還需要有明確合理的課程目標表達。這里的課程目標就是對學校教育環境、教育活動的未來樣態和作用發揮的總體規劃和愿景描繪。
(二)學校課程方案
課程方案是學校課程的總體架構和建設藍圖,它是學校課程開發的原則和依據,是向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社會、學生、學生家長傳遞和表達課程主張的核心文件,是學校教育環境和教育活動的建設宣言。內容應該包括學校課程理念,學校課程目標,學校課程的門類和結構,課程開發主體的條件和要求,課程開發的流程和質量標準,課程質量的管理和保證措施等。
(三)課程開發指南
課程開發指南依據學校課程方案,它為課程開發主體提供具體的開發工具。課程開發指南內容主要包括課程開發的流程(比如,課程需求調查,課程開發項目申報,課程開發項目審批,課程大綱編寫,課程大綱評審,成熟課程發布,選課學生組織,教案編寫和實踐,課程評價,課程修正和完善等)以及相關流程的質量要求。課程開發指南的作用一是規范和指導課程開發,保障課程開發質量;二是用于指導和培訓課程開發主體,使他們能根據指南自覺、規范地參與課程開發?;谥笇Ь唧w實踐的目的,開發指南要盡可能明確具體,對課程開發項目申報書、課程大綱等內容,要盡可能提供樣例以供參考。
(四)課程大綱
課程大綱由承擔課程開發項目的相關團隊或開課教師編寫。課程大綱的內容包括課程目標、開課方式、適合學習的對象和先期學習準備、開課時序和課程時長、主要內容架構和教學標準(這是課程大綱的主體)、課程考核和評估方式、開課的相關條件和要求等內容,它是開課教師所應遵循的基本開課規范。
成熟的課程大綱是學校課程成熟開發的標志,從規范管理、保障課程質量的角度,沒有形成規范的課程大綱,就不能開設該門課程。對于選修課,學校要定期發布可開課程的名錄和課程大綱以供學生選擇,引導學生選課時,要引導他們了解和研究相關的課程大綱,學會選擇。
(五)課程教學方案
在了解和研究課程大綱的基礎上,學生選擇課程組班。課程有了學習者,具備了開課條件,課程進入具體的實施過程。實施課程之前,執教者要根據大綱要求撰寫講義,編寫講稿和教案。課程教學方案面向教學實踐,是執教者根據課程大綱要求、面向具體學生、結合自身特點的實踐創造。
這樣,以選修課為例的學校課程開發流程可以進行如下的規劃和實踐:公布課程方案和開發指南——指定和自愿申報結合確定課程牽頭人——撰寫課程綱要——公布選修課程綱要,學生選課——根據選課情況,決定是否開課——教師備課、撰寫課程教案——開展教學實踐活動。
四、學校課程開發與家長、學生的互動關系
學校用課程的產品滿足學生成長需要,學生和學生家長是學校產品的用戶。建設和發展學校課程,需要呼應學生、學生家長的教育愿望和教育需求,需要和家長、學生形成良性的互動關系。
從與家長互動的角度,首先,學校課程開發要調查家長對學校課程的需要,引導并呼應他們對課程開發的合理需要;其次,在課程方案形成以后,要宣傳和解釋學校課程方案,爭取他們理解、支持學校課程方案;第三,要組織和引導家長參與學校課程建設,尊重他們的參與興趣,發揮他們的工作和生活優勢,引導他們在學校課程開發中發揮積極的建設作用;第四,引導他們參與課程評估,借助他們的力量優化課程的后續開發和教學實踐,提高學校課程質量。
從與學生互動的角度看,學校課程開發必須基于學生、為了學生,所有課程開發都應該建立在研究和尊重學生意愿、興趣、現有基礎和可能性,以及學生未來生活需要的基礎上,要為學生而開課,不能為課程開發而開發;同時要讓學生成為學校課程開發的主體,學生社團、學生個體有意義的生活經歷和經驗,他們的愛好和特長,有的可以成為課程的組成部分,有的可以成為獨立的一門課程。學生參與課程開發,彼此不同的經歷和經驗將提供影響彼此的環境,這種相互影響的活動又將帶來彼此的進一步改變。
五、關于校長的課程領導力
可以說,校長的核心工作是對課程開發和實踐的領導工作,校長的核心能力是課程領導力。就筆者看來,校長的課程領導力主要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學校課程理念、愿景的聚合能力;二是學校課程發展的規劃能力;三是課程開發和教學實踐的動員能力;四是課程開發和教學實踐的管理(支持)能力;五是課程研究制度的設計和管理能力;六是教師隊伍的培養和引導能力。此外,就校長個體,最好還要有對具體的課程開發和教學實踐的研究指導能力。
歡迎大家批評!
來源:成都陳大偉